正对着太祖画像出神,案上摆着个刻满二十八宿的青铜匣,正是失踪的玉匣。他转身时,朱瞻膳注意到其眼角新增了细纹,龙袍上的金线已有些许磨损——自星槎洲归来后,这位帝王便常彻夜批改奏疏,甚至在龙案旁摆了药炉。
“忠勇伯,“朱允炆指着青铜匣,“打开看看。“
匣内铺着黄绫,上面放着卷羊皮书和枚铜钥匙。朱瞻膳展开羊皮书,赫然是朱元璋的笔迹,却在“藩王不得私铸钱币“一段旁用朱砂批注:“燕藩可例外,以御北元。“更惊人的是,落款日期竟是“洪武三十五年“——而历史上,朱元璋早已在洪武三十一年驾崩。
“这是...假的!“方孝孺惊呼,“太祖爷驾崩时,臣就在灵前,何曾留下此等遗训?“
朱允炆却摇头,指着羊皮书边缘的火漆印:“这是皇宫内库的'天子万年'印,除了朕,无人能伪造。但奇怪的是...“他拿起铜钥匙,钥匙柄上的燕纹与朱棣铠甲上的纹路分毫不差,“此钥匙能打开奉先殿暗格,而暗格的机关,只有太祖爷和朕知晓。“
朱瞻膳忽然想起星槎洲洞穴中的星象图,那些纹路与青铜匣上的二十八宿完全吻合。他接过钥匙,试着插入画像后的暗孔,只听“咔嗒“一声,墙壁竟缓缓打开,露出通往地下的石阶,霉味中混着淡淡火药味。
“陛下,小心有埋伏。“春桃抽出袖箭,率先踏入密道。
密道尽头是间石屋,中央石台上摆着个巨大的浑天仪,与梅花卫总部的如出一辙,仪身上却多了些新刻的文字:“永乐元年,星槎出海,日月重光。“朱瞻膳用钥匙触动机关,浑天仪突然转动,露出夹层中的竹简——竟是失传已久的《瀛海图志》,里面详细记载了郑和宝船的航线和海外据点。
“太祖爷竟早就知道梅花卫的阴谋。“朱允炆喃喃道,“他在暗格中留下这些,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破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