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所谓论迹不论心,然而事实往往连迹也难辨。
\n
孔桂是“常与上俱卧”的,私房话怎么也不可能都探听明白。
\n
所以天子是授意,默认,知情,或察觉?
\n
或许永远无法得到答案。
\n
公达让他准备的三千兵,竟不是为了控制长安城,而是为长安宫。
\n
荀柔下意识看向堂兄荀彧。
\n
所以,堂兄当初那句话……
\n
端正持重的荀令君眉心紧蹙,“含光,千万保重天子,以大局为重。”
\n
灯火摇曳,荀柔眉心一跳。
\n
一种突如其来的灵感直觉,如闪电劈下荀彧对汉室,似乎也非绝对的忠诚。
\n
然而,天下大局……
\n
现在自然是保重天子,可将来呢……所谓天下民心,不过是他已经看明白的东西……赵匡胤一夕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否也可以算为大局,民心所向?
\n
荀彧自己未必意识到此。
\n
或许,是他自己先下了定论,竟觉得堂兄过去很多言语,似乎都变得微妙起来。
\n
荀柔听见自己沉沉地呼出一口气。
\n
孔、孟,他家老祖宗荀子,哪一个都不是忠臣烈士。
\n
王莽失败,也并非是儒家向往的三代禅让的失败,否则曹丕又怎能成功?
\n
汉家陵迟……重定神州……比起历史中曹丕、赵匡胤,他当然更有理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