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水,这是防备被偷的,一旦被偷能马上发现。那时候的农村,有的今年备点石料,明年备点砖头,后年再备梁椽的,燕子衔泥般,一点一点备料,辛辛苦苦建个家。
房子还是建在老屋的位置上,先是两层石头砌地,再就是砌砖头,约米半高时上面是土墙。
曾经的老屋拆下来许多砖头,看成色还硬邦邦的,就几乎都用上了,连同后来上梁,也用了几根老屋的梁椽。
老屋的屋顶上,有两根很粗很大的梁头,木料成色很好,一点都没有沤烂的样子,劈开木头茬还显得很新。因为粗大,盖房用不上了,把量了好长时间,老娘把它卖给一个收木头的,竟然卖了
200
元。这是二爷爷卖给我们的老屋,感到最欣慰的地方。
石头、砖头都好砌,关键是土墙。我家盖的房子,墙很厚,这就需要很多的土,土从很远的地方一小车一小车地拉来。先是洇土,一挑子一挑子地担水,再把土、水、稻草混合成泥巴,一遍遍地踹。这是很累的活,需要壮劳力。
砌墙的时候,一次不能砌很高,因为泥巴极易滑坡、变形,就要砌好几茬。一茬砌好了,需要人打胚,就是把土墙的毛茬刷掉,刷成需要的样子。这个是技术活,人和村也没几个人能干好,我家的大多是请二队冉家的大爷和坑东沿的大舅来做,大舅给冉家的大爷当副手。彼时的农村,这样的帮工都是乡里乡亲,都是为的面子,不存在工钱啥的,于是,人家来了就要做点好吃的,晚饭时还要来点小酒。就这样,每一茬砌墙,我的老娘就要给帮工的做好吃的,好生伺候着。
在喜庆的鞭炮声中,上梁了,中间的主梁架是老爹从公家淘来的,杉木的,很是干净、周正。有个在公家做工的老爹,好歹也能沾点光。
我们搬进了新屋,新屋显得很空很高。
猪圈搬到了新屋的西侧,从我家来来往往的邻居,就不能穿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