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铁轨”
1635年10月20日,晨光穿过薄雾,洒在挂满秋露的原野。
在广丰县衡安村(今科尔多瓦湾市镇)的旷野上,两名身穿粗麻短打的年轻勘测员手持木质测杆和麻绳量尺,正沿着此前规划的路线逐一钉下木桩。
“往左一尺,……哦,往左移三十五厘米!这坡稍稍陡了点,若是马车拉货太重,怕是会吃不少力!”一名蓄着短须的匠人高声指挥,他手中的黄铜罗盘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勘测员闻言,立时拿出绳尺量了量距离,随即便将标识桩向左移动了几许,然后抬头看向筑路匠人。
那名匠人站在一根标杆前,微眯着左眼,持着罗盘向前望去。
“再移几厘米!”
勘测员照着吩咐又移动了数厘米。
“嗯,好了!打桩吧!”那名筑路匠人收起了罗盘,将手臂挥了挥,示意勘测员标识记号。
在他们的身后,已经竖起了无数的标杆,一直朝北方延伸过去。
这是一条即将建设的马拉轨道,将此前已筑好的始兴——广丰段向北延伸,直至最北边的隆安堡(今悉尼市),总长度超过三十公里。
届时,随着这条马来轨道投入使用后,从始兴港前往隆安堡的货运马车只需要四到五个小时便能抵达。
虽然,这个速度比起土路马车运行也就快了20%-30%,似乎投入巨大有些不太经济。
但是,马拉轨道却有几个核心优势,不可忽视。
首先,通过马拉轨道运输货物和人员,无需再考虑恶劣天气,在泥泞的雨天和风雪天(暴风雪天气除外)仍可畅通无阻的行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