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海岸、岛屿,以及河流交汇的咽喉要地,设置贸易栈的方式进行拓殖,以此来施加新洲的影响力,间接拓展新洲的势力版图。
而南边,因为有西班牙人的存在,便采取了急进的方式,以武装屯殖、抢占实地为主要手段,沿着蜿蜒的海岸、富饶的河谷、开阔的平坝,设立一系列固定据点,将势力快速地向南延伸,并在关键要冲修筑坚固的堡垒。
继三年前,战争尚未爆发时,在青岚半岛(今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半岛)建立了一处预警性质的据点--北角堡(今厄尼贝小镇)后,新洲政府又于去年设立了新洲湾开拓队,并在该地区一口气建立了固安堡(今汤森港)、海晏堡(今埃弗里特市)、华安堡(今埃德蒙兹市)、宣汉堡(今西雅图市)、抚安堡(今塔科马市)等几处据点,迁移民七百余。
另外,新洲政府还在太平洋沿岸设立了两处补给点,镇隆堡(今韦斯特波特镇)和昭业堡(今哥伦比亚入海口南岸的阿斯托利亚市)。
值得一提的是,昭业堡还位于哥伦比亚河南岸,已经越过了当初与西班牙人停战和谈时所规定的双方势力“边界线”。
但新洲政府根本不在乎西班牙人的“意见”。
因为,到目前为止,西班牙人连加利福尼亚地区也未纳入实际统治范围之内,更遑论极为遥远的俄勒冈地区。
数年前,西班牙人在圣迭戈湾耗费心血建立的圣迭戈要塞和德阿尔卡拉传教站随着战争的结束,也失去了应有的支持和补充,使得当地的拓殖行动顿时陷入困境之中。
据说,当初墨西哥殖民当局迁移至该地的八十多个移民,死的死,逃的逃,仅剩下不到五十人尚在苦苦支撑,而且物资补给也时断时续,要不是天主教会的坚持,以及靠着周边的印第安部落接济,怕是早就会落的团灭的下场。
尽管,维持这么一座前哨据点,每年费不过数千比索,但墨西哥殖民当局依旧挤不出“多余”的资金,投入到这座最为偏远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