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岭有储量不低的煤炭,北瀛岛拓殖队于此建立了一座大型煤矿,投入了两百余采煤工人和大量采购自本土的机具设备,日日采掘。
这座煤矿理论上可以日产两百到三百吨,年产量也可达到近万吨。
但实际上,因为采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冬日大雪严寒天气,青岭煤矿年产量从未超过八千吨。
而且,拓殖队也没有进一步扩大其产量的意思。
因为,整个地区可用到煤炭发展的产业并不多。
也就是制陶、烧砖、炼焦、生产水泥以及居民有限取暖做饭之用,使得煤炭的整体消耗量并不大。
毕竟,整个拓殖区就没什么像样的工业,自然用不到太多的煤炭。
是的,在这八年时间里,北瀛岛一直承担着新华移民中转点的角色,除了建立一些事关百姓民生的手工业外,并未发展任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工业。
数年前所建立临海修船所,规模和技术水平也都十分有限,除了能为规模庞大的移民船队进行例行的维修保养外,最多也只能建造一些两百吨以下的小型船只。
至于冶铁、炼铜、玻璃之类的“高端”工业,更是没有任何基础。
凡是从大明、朝鲜,乃至日本“淘”来的工匠、艺人,全都紧着送往新洲大陆,从而不断充实和加强本土的技术实力。
甚至,就连费尽心思搞来的大批妇人,也要优先满足本土的需求。
可以说,北瀛岛,就是一个纯纯的人力输出中转枢纽,在资源分配上,似乎总是被边缘化。
对此,也不是没有人表以微词,认为本土这般对北瀛岛拓殖区“抽血”,是在牺牲当地数万移民的切身利益,更是在阻碍或者延缓本地区的发展进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