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不都得先对科举动点刀子,只要你能丛稳龙椅,那这天下的士子读书人,他们会自动适应你的改革模式。
大汉初创,官员行政机构都是年轻人为主,他们已经做官了,前途一片光明,对开科举的需求本来就不大。
那就索性改的彻底一些,一步到位让学子们都去学府读书,正好他们也准备把孩子送去进学读书,就连未来规划都做好了,先三年义务小学读完,通过升学考试升上中学,接着再中学升大学。
九年学府读完,出来就是县丞,干的稍微好一点,再加上他们的尚书父亲背后运作一番,很快就能升官升上来。
这般操作甚至都不违规,因为所有流程都是走的合法程序,考试也是全靠自己的真材实料去考,官做的越大,越不敢徇私舞弊,能做开国功臣,凭啥为了小小考试,就葬送了大好前途?
对这些大汉官员来说,科举的不确定因素太大,三年一考,一次就录取两三百人,太麻烦了。
不如去考学府,正常毕业就能授官,毕业不了也能继续留级。
第二年接着再考。
这可比科举简单多了!
聂宇看完过后,就觉得这样不太行,这些礼部官员明显在钻空子,钻科举和学府之间的空子。
想了想,提笔朱批:“恩科进士,授官可为从八品,前三甲可为从七品。”
给恩科进士全体抬高了一级,这不是聂宇在有意偏袒,而是他晓得必须给读书人一点甜头,要不然科举就真没用了。
科举可以慢慢淘汰,但不能一下子就废了,那样压根适应不过来,必须给学府教育慢慢取代适应的时间。
提高了恩科进士的授官品级,这是甜枣,所以还不够,还得有根大棒,恩威并施!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