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工作人员和客人都是。
叶芃线上活动做得更多,除了原本的播客和线上读书会,还定期做主题书展、clubhouse聊天室和付费音频课。
不得不承认她很会做内容,或者是在行业多年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又或者只是够勇。
先是邀请了公共健康卫生方面的学者和前美国疾控预防中心工作人员聊传染病的症状、发病原理和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第二期是学者和文化记者谈语言的低幼化,从宏观的政治历史、文化基因和商业运作到人际权力关系、童年心理发展来解构低幼化的成因,以及在全球性的灾难面前,低幼化语言带来的公共影响是什么,如何才能找到更有建设性的应对措施。
真正出圈的是第三期,叶芃找了一年前在前线报道武汉疫情的年轻记者和程迦——后者几乎是司苓小时候对记者这个词的全部认知,她报道了三峡工程寻租,山西特大矿难和凉山州毒品和艾滋问题——对谈今昔采访操作流程的变化,当下媒体报道的意义和方向,最后谈到了面对强大审查机制的取舍和挣扎。
这期音频流传得太广,不到两天就被下架。司苓一边在spotify听这期,一边给下一期的线上书展列书单,她列得很快:《舆情操纵》《永久记录》《法西斯谎言简史》《第三帝国的语言》《华氏451》《被统治的艺术》《逃避统治的艺术》。
写好提纲发给叶芃后,司苓才开始刷社交媒体,后知后觉这期音频在简中互联网已经被下架了,于是发信息给叶芃说她重新做一版,叶芃却并不怎么在意,只让她加上两本偏向科普类的《血疫》和《传染病与人类历史》。
司苓很快做完书单和配图,发出去后开始写读书会的草稿,她要和时溥心一起读《失明症漫记》,和他对完流程后她开始看社交网络,这期书单下面的评论全是类似“赶紧存一会儿就看不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