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像以往那样在自家院子里宰杀年猪,而是需要到村里指定的地方处理活猪,避免杀猪产生的血水、废水流入镜湖,污染环境。
如今,别看‘银杏村’的外观和10年前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依旧是充满古朴气息的明清建筑风格,但是整个村子的内在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村子里的电力、照明、网络以及自来水、天然气管线都是通过深埋在地下的渠道传递到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方便每一个村民家庭的使用。
以村里的路灯系统为例,每一个路灯除了连接共用电力系统之外,还存在着独立的风力、太阳能和蓄电池系统,确保利用清洁能源,并且会自动根据光线变化点亮或者熄灭。
这种造价昂贵的照明系统,每一根路灯的造价超过了一万rmb,可不是普通的地区能够全面普及,但是在整个‘银杏新区’起码有两万根路灯是这种级别的路灯,由此可见‘银杏新区’的财大气粗。
‘银杏村’的污水处理系统也是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所有的生活污水都要经过专门的渠道汇入位于‘银杏新区’的污水处理中心,经过处理之后才能排入澜沧江,而不再直接排进镜湖。
这十年来,‘银杏村’每年接待的游客超过300万人次,但是整个‘镜湖’的水质非但没有任何下降,倒反变得越来越好,这套造价昂贵的污水处理系统,功不可没。
因此,别看如今的‘银杏村’外表看上去稀松平常,但是内在的科技含量以及在其中投资的资金无以计数,这才是‘华夏第一村’的底蕴所在。
‘银杏村’的两百多户家庭,一共开设了近百家民宿客栈,其余的村民也在开设包括咖啡馆、水吧、特产店等等,几乎是全民经商,
和其他风景名胜区大多都是由外来投资者投资经营服务业,当地居民只是充当房东的情况截然不同,拥有‘镜湖集团’为后盾的‘银杏村’村民,在经营服务业上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