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因何中断了。人们惊呆了,以为一场惨剧又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眼看就要机毁人亡的时候,沉着的伊利巧妙地操纵起飞机的尾水平舵,终于使飞机在即将闯入海
面触水而机毁人亡的瞬间昂起了机头,紧贴着水面瞒珊地飞行了几公里,在
海滩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安全着陆。
这次试飞成功,引起美国海军部的高度重视。虽然当时有不少舰队指挥官仍强烈反对继续进行这种试验,他们认为在大型战斗舰艇上安装飞行甲板,将会妨碍各种舰炮威力的发挥。但是,美国海军部却坚持拨出专款作进一步的试验,钱伯斯工程师甚至提出,所有的巡洋舰都应装上这种平台。同时,还有人提出了把起飞平台装在战列舰炮塔上面的设想等等奇特见解。
在这股热情的推动下,钱伯斯获准让尤金?伊利在重巡洋舰“宾夕法尼
亚”号上降落。飞行时间定于1911年1月18日,飞行地点在旧金山海湾。这次飞行是从海岸上起飞,在“宾夕法尼亚”号上降落,其飞行难度更大,危险性也更大,同时,对军舰本身也相当危险。为此,伊利把自行车的内胎缠在身上作救生衣,在巡洋舰尾部上方安置了一块长约36米、宽约9.6米的平台,
平台从巡洋舰的主桅杆下面一直伸到舰体之外,外伸板是倾斜的。为了使飞
机降落滑行时不至于冲出平台而掉入水中,故让试验在军舰航行时进行,以使飞机降落于舰体之上时能利用逆风的风速,从而比较容易控制飞机。同时,他们还在平台上横向配置了22道钩索,每道钩索两端用50磅重的沙袋
系住。当飞机从海岸起飞降落于舰船之后,这种古老的方法迫使降落的飞机
在其向前滑行的同时降低速度。考虑到拦阻系统有可能失败,美国人在飞行甲板的尽头还设置了一个用巨大的帆布做成的斜坡屏障。
1911年1月18日,在“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上的飞行试验再次获得了成功。
这次试验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普遍关注,各海军大国纷纷开始了类似的试验。可以这样说,这次试验与首次试验一起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舰种的基础。
当时的飞机还仅仅能够完成侦察、校正火炮射击、扫射等简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