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他们人数太少,经不起消耗,这是个致命缺陷。
青岛的外围防御线沿胶洲湾租借地边界展开,内圈防御线以青岛近郊的鸡貂山、俾斯麦山和毛奇山为核心,有6座主要的炮台,4座对海、2座对陆,共装备有4门280炮、2门240炮、4门210炮、7门150炮和4门105炮,此外还有若干门88炮和原属于清朝陆军的老式120炮。这些炮台及5座多面棱堡共驻扎有750人,其地势居高临下,非常险要。
虽然不至于像旅顺要塞那样,在日俄两国多年经营下,变成浑身是刺的刺猬,变成一个钢铁堡垒,但这样的防御力量,还是能够让任何敢于进犯的军队付出沉痛的代价。
战前参观青岛的提尔皮茨提督曾赞叹说“需要整整一个军的兵力,才能攻下这些要塞”。
青岛的德国海军第3陆战营有1300人,包括4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1个工兵连、1个炮兵连和2个机枪连。在北京使馆区和天津德租界,德国还驻有4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和2个炮兵分队,这些部队也在几天前经津浦铁路撤退至青岛,德国在青岛的防守兵力最后增至4000人、120挺机枪和90门炮。
迈耶-瓦尔代克为此夸耀说:“日军若想攻下青岛,需要付出4万人之代价”。
而更为精确的计算,日军必须要付出四到五倍于德军防守人数的损失,才能攻克青岛要塞。
也就是说,日本要付出两万人左右的死亡,才能啃下青岛要塞,这还是起码。
事实上,英国并不是真心要求日本立即参战,甚至对日本参战顾虑重重,因为“一般人担心的是日本将乘机在亚洲大陆推行扩张政策”。
果然,英国8月9日收到日本备忘录后,立即要求日本暂停军事行动。日本对此置之不理反而要求英国允诺日本出兵。11日,英国只得同意日本参战。日本即于8月15日致送德国最后通牒,宣称已同英国商妥。其实,英国出于种种原因不便公开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