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到它原先的出发地伦贝格。俄军左翼现在处于向奥匈第1和第4集团军侧翼和后方运动的位置。
康拉德在他的第2集团军余部的增援下从塞尔维亚战线匆匆转移到北部,企图在腊瓦-鲁斯卡亚战役(9月6日-
10日)中改变方向,重新部署他的部队,并迂回俄国第3、第8集团军。双方均在混乱和非决定性的战斗中互相攻击。但是,奥匈军部署的变更在奥匈军左翼第1
集团军和康拉德其他部队之间留下了一条40英里长的间隙。俄国骑兵利用了这一间隙,危及奥匈军的后方。奥匈第4集团军及时得到警报——不是来自它本身的骑兵巡逻队,而是来自破译敌人无线电明码电报。9月11日,康拉德下令撤过桑河;复于9月16日撤至戈尔利采-塔尔努夫一线,左翼达维斯瓦河,右翼达喀尔巴阡山,伦贝格以西(或后方)135英里;奥匈军胜利的美好希望和天花乱坠的梦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康拉德的退却,使奥匈帝国的整个加里西亚沦于俄国之手,只剩下一座被围困的普热米什尔要塞,它位于战线后方数英里,被汹涌前进的俄军围得水泄不通。
加里西亚战役中,奥匈军死伤约25万人,被俘10万人,而全国参战部队不足百万人,这是极其巨大的损失。这又是一个历史灾难的预兆,一个衰亡帝国垂死挣扎的开端。
俄国的胜利危及德国富饶的西里西亚省。胜利的“三执政”——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夫曼从东普鲁士调来4个军对付这个威胁。德国人又一次以出色的条顿民族的效率使用他们优越的铁路网。在9月下旬的11天之中,动用大约750列火车把部队转移到克拉科夫地区,行程约500英里。这是后勤计划及其实施的一个典范。
这些较小的德国部队加上其他部队组成第9集团军,并于9月28日向波兰地区发动一场肆无忌惮的掠夺性攻势;当时俄国最高统帅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借助强大的增援部队重新部署他的部队。奥匈军沿维斯瓦河一线掩护德军的南翼,并向桑河挺进。德军的进击取得初步成功。而且进展迅速;到10月12日,华沙已经在望。但是,如同巴黎一样,华沙城那朦胧的塔尖却可望而不可及。俄军数量上的优势(大约是4个集团军对1个集团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