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也是名人和声誉的创造者和破坏者:基钦纳无懈可击的名声被玷污,费希尔爵士于5月辞职,接着不久丘吉尔下台,汉密尔顿除回忆录和回忆之外永远与军人生涯绝缘。然而穆斯塔法?凯末尔则福星高照,他被欢呼为“加利波利的救星”。
达达尼尔远征的想法是很好的,实施的结果是可悲的。自始至终,它是一部一无所成而且尽放马后炮的历史。
1915年在西线是相持不下和陷于僵局的一年。处于战略防御态势的德国人,在从瑞士到大海一线的堑壕里部署了近200万军队,面对着约达300万的协约国士兵。这是增强兵力的一年:英国远征军从10个师扩大到37个师,法国扩大到107个师;德军在西线的战斗序列几乎达到100个师。但这也是对不断加强的堑壕体系、铁丝网和野战工事进行猛烈而无效的冲击的一年。
协约国没有最高统帅部,也没有协调一致的名副其实的大战略。霞飞统帅下的法军,刚刚取得马恩河会战的胜利,仍受进攻作战思想的影响。早在这年春天,霞飞即断言他将在秋天打到莱茵河。
当时有多种战略思想学派:温斯顿?丘吉尔等人赞成“外围战略”,即运用英国的海上力量在欧洲翼侧开辟新战场;有些富于想像力的头脑已在探索某种新武器以击破机枪和铁丝网的血腥统治;更多的人仍然认为借助密集的炮火和密集的人群在西线实施突破是可能的。协约国置集中兵力原则于不顾,尝试了所有的变通办法,从而注定了酝酿中的一些计划必然失败。但是“西线”一般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约翰?弗伦奇爵士和继任的道格拉斯?海格爵士均同意霞飞和法国人的观点,只不过稍加修改。因此1915年以及随后几年,欧洲的年轻人月复一月、一批又一批地在无谓的恐怖中丧生,成了顽固不化的错误观念的牺牲品。
这样,1915年西线的历次会战以大屠杀著称而不是以胜利著称。
不仅白人遭到了大规模的屠杀,黄种人也开始承受了大量的牺牲。
在文莱共和国土著军队的示范下,英国动用了大量的印度军队,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印度军队起到了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