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诸葛瑾也闲来无事,就慢慢讲解。
他先拿过第一张竹制流刺网给刘备看,刘备一个外行人,乍一看没看出端倪,
然后又跟第二版对照了一下,才发现第一版的竹片是宽的一面与网延伸的方向平行排布的,而第二版就把竹片纵列起来,侧面迎着水流来去的方向。
这个原理很好看懂,刘备自己就理解了。
显然第一版肯定是放到水下后、被水冲刷时阻力太大,迎水面积太宽,容易被冲走。第二版把薄薄的侧面对着水流,能分开水势,就稳很多。
然后刘备又看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底部加了穿孔挂麻绳、绑上大石头,进一步防止被冲走。
但第三版显然还是不够好,诸葛瑾说,他做过试验后发现,虽然底部绑石头不会冲走,但还是会冲歪斜,不再正面迎着水流,阻挡鱼、刺鱼的横截面积也就变小了很多。
于是最后的第四版,他还在竹罾的顶部额外加了一根完整不漏水的空竹子,把空心竹筒当成浮标来用,确保潮水冲过后,浮力的作用把这一头始终往上扯。
如此中间一张网,顶上一个浮标,底下一个大石头,才算是上下方位彻底稳固,哪怕冲歪了,只要有浮力还能自动回正。
诸葛瑾此前其实也不知道流刺网具体怎么造,只知道个思路概念。
但谁让他逻辑思维比较强,空间几何想象推演厉害,前前后后十来天,多做几次试验就鼓捣出来了。
刘备原本已经觉得最终成品就很逆天了,现在看了诸葛瑾的“研发过程”,那么多中间迭代版本,他才彻底相信:诸葛瑾的思考方式远比成果本身更逆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