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颉利可汗因不敌各路唐军来袭,向唐廷求和。”
“李勣鉴于东突厥势力尚存,且又喜叛服无常,提议派军跟在前去议和的唐使唐俭等人马之后,趁东突厥放松警惕,一举扫平。”
“李靖认同他的提议,率军悄悄抵达东突厥驻扎处。”
“颉利可汗欲逃走时被李勣阻击,之后被唐军所俘,而突厥大酋长也率部五万余向李勣投降。”
“此战过后,唐朝解除了来自北方最严重的威胁,四夷来朝,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贞观七年,年仅六岁的晋王李治被任命为并州大都督,李勣被授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代理并州事务。”
“其后,李勣因父丧丁忧,但不久后就官复原职。”
“在并州任职期间,李勣颇为尽职,受到唐太宗夸赞。”
“贞观十一年,李勣改封为英国公,世袭蕲州刺史,以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之职遥领太子左卫率。”
“贞观十五年,李勣入朝,被拜为兵部尚书。”
“赴京途中,薛延陀的真珠可汗派遣其子、小可汗大度设率领八万骑兵,联合仆骨、同罗、回纥等部共计二十万人南侵东突厥李思摩的部落。”
“唐廷接到李思摩请求后派军去援,李勣被任命为朔州行军总管,指挥六千精骑,大败薛延陀的军队,斩首三千余人,俘虏了五万余人和一万五千余匹马,并因功恩荫一子为县公。”
“贞观十七年,李治晋升为皇太子,而李勣曾为李治担任并州长史,唐太宗对其寄予厚望,将他调任为太子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