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可惜其才华,表奏唐玄宗,将其召回长安。”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高仙芝因战败于潼关被斩,唐玄宗任命哥舒翰防守潼关抵御安史叛军。”
“同时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并向郭子仪寻求良将,负责河北及河东的战事。”
“天宝十五年正月,因郭子仪的举荐,李光弼被任命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副使,代理节度使的职务。”
“二月,转任魏郡太守与河北道采访使,统帅五千朔方军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东出井陉,收复常山郡。常山团练子弟擒获敌将史思义前来归顺。”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常山郡成为战场,李光弼祭奠阵亡军民,释放被囚禁之人。”
“敌军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攻打饶阳,李光弼善待降将史思义;”
“第二日,史思明统兵两万攻打常山郡,李光弼采用史思义以逸待劳之策,利用五百劲弩杀退敌军,使史思明向北驻扎军队,李光弼于其南沿夹滹沱列阵。”
“史思明被困等待援军,同日,饶阳五千叛军前来支援,李光弼侦查叛军动向,派遣轻骑兵隐匿行踪,趁叛军野外吃饭时偷袭,歼灭全部叛军。”
“史思明闻讯撤退,并派出奇兵偷袭唐军粮道。”
“李光弼率部击退敌军,成功将粮草运回城内。”
“后联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于九门西大败史思明,收复藁城等十余座县城。”
“史思明逃往赵郡,李光弼统军前往攻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