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先帝已逝,新帝未立,所以皇权处于暂时性的空缺当中,无法像普通制书拟定的过程当中以皇权予以核准。
这种情况下,对于制书内容的书写,自然要慎之又慎,由宰执大臣亲自进行,是最合适的。
当然,具体由谁来执笔,也并不是随意而定的事。
首先,枢密使和枢密副使负责军政,肯定是没有资格上手的,又因宰相一般负责最终的审核,所以,也不宜亲自执笔。
所以,书写制书的责任,就落在了两个参知政事任中正和王曾的身上。
草制之事,寻常时候算是一种权力,但是,在这种场合下,其实更多的是压力。
要知道,遗诏上书写的每一句话,都需要所有宰执大臣达成一致,并最终一起签名,方算是终稿,可以呈送入宫。
缺了任何一个人,制书都是无效的。
这种情况下,书写之人辗转腾挪的空间很小,反而会因措辞的问题,受到其他辅臣的质疑。
所以,理所当然的,执笔的责任落在了相对年轻的王曾身上。
一般来说,遗制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对大行皇帝生平的梳理,其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传位和辅政的事宜,最后一部分,是对丧仪的安排。
确定了执笔之人以后,一众宰执大臣分别落座,便开始逐字逐句的商议遗诏该如何写。
前面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