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校长将三百二十一个学生分成六个班,男女各三个班,指定固定的十二个“先生”,每两人负责管理一个班,其他的“先生”临时机动安排。廖总管挑选了两个精干的下人,请了四个饭菜做得好的婆娘,专门负责学灶房,为“先生”、学生做午饭。每天上午自鸣钟敲响九下开始上课,敲响十二下吃午饭,下午敲响五下放学。
每人一块的小黑板和几条白膏泥,成了学堂娃娃们的新宝贝。每天放学,都要抱着小黑板、揣着白膏泥回家,第二天又抱着、揣着来上学。一个娃娃让大人在小黑板一端钻了两个孔、安了两个扣子,用一条绳子拴着挎在肩上,于是其他娃娃纷纷效仿。许多不到年龄的细娃娃,也叫大人做了一块小黑板挎着,跟着哥哥姐姐到学堂来读书。几个过了年龄的大娃娃,不时跑到学堂来捣乱,有一回还在路上拦着,抢走了几个学堂娃娃的黑板,害得大人们领着哭天喊地的娃娃们来找禹校长。三少爷只好安排几个下人拿着鞭子,去把那几个大娃娃抽了一顿,把黑板找回来,还给那几个哭得声嘶力竭的学堂娃娃。
学堂娃娃们除了在黑板上学习写字,还在可以写字的其它地方练习写字。有一次,在上善观的朱红大门上,竟然出现了若干个乱七八糟的大白字,害得史师长跑到学堂去,亲自宣布了一条“只准在黑板上写字”的新规定。还好大门上的白字不是九小姐的墨宝,否则恐怕就得重新刷漆了。
除了写字,还教干活。一般是上午教写字,下午教干活。教写字的是史师长、禹校长和上善观道士、嘎得教堂杂役,“半罐水”欧麦嘎督学长偶尔也到学堂来转一转,随便走进一间学生房,随便教上一两个字,有一天还教了比较难写的三个字:龙、鼎、蛊。除了写字,欧麦嘎督学长还教学堂娃娃唱那首《龙鼎学堂歌》和其它鸟语歌曲;史师长教认识各种药材、炼药的用具和炼药的方法;禹校长教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大观楼长联和古诗词。
教干活的,是那些一个大字不识的“先生”们,也不固定教干啥子活,看哪几个“先生”今天能来,然后才现定。学干农活,就先学开地。学堂旁边特意留出的一大块空地,就是不识字的“先生”们的黑板。地开好了,就学整地、施肥、下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