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已全军备战,稳如泰山。蒙古军显然是与宋人达成某种协议,才得以借道攻入中原;而且他们声势震天动地,却全然拿不下任何一处重要军镇,估计总数充其量万余,或者两万。
前几日李云从临安发来急报,说南朝宋国与北方邻居和睦的大政并未动摇,蒙古人的突袭,源于史弥远希望中原出点乱子,以便他乘机把抱有激进主张的政敌全都扔到边地军州,所以和蒙古人达成了借道的协议。
大家都明白,这位大宋权臣是无利不起早的人物,否则也不会与大周结下如此复杂的政商关系。可身为一国宰相,做出的政治选择如此轻佻肆意,郭宁实在很难理解,李云的密扎里,汇总了几条暗线传来的情报,又让郭宁不得不信。
或许史弥远的脑子里从来就只有他一人的权位,他从前向金国屈膝是为了权位,后来与大周合作也是为了权位。与权位相比,国与国的争执乃至兵灾四起、生灵涂炭都算不了什么。便是天塌地陷,也不容动摇在他的丞相之位。
或许他觉得,既能制造出处置政敌的由头,又能通过小手段给大周添一点乱子,是个好主意呢。
奈何蒙古人的行动力强得超乎想象,史弥远本只想着容许小股蒙古骑兵过境,日后大周追究起来,也好推诿。结果蒙古铁骑无孔不入,两万铁骑沿着汉水平推,顺手打破了上百家宋人的寨子,造成无数死伤。
史弥远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会儿正对着雪片般问责的奏章焦头烂额。
那两万骑兵到了中原,自然兴风作浪。大周的兵力重心在北面,中原先前又有暗流,起初难免损兵折将。
但郭宁非常确信,只要熬过蒙古人一开场的猛烈袭击,郭仲元足能率部压制蒙古骑兵,如果运气好些,甚至能够一口将之鲸吞。
郭宁是从底层崛起的军人。不管旁人怎么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