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无一人。黑板上留着半道未解完的数学题,墙角堆放着手工制作的青铜器模型。姬娆的手指拂过讲桌上的粉笔灰,突然触到个金属物体——那是枚锈迹斑斑的校徽,背面刻着行小字:“青铜为种,稻浪为证。“
“他们去试验田了。“
姬娆猛地转身。门口站着个戴草帽的佝偻老人,阳光从他背后照进来,在地上投下奇特的影子——那轮廓竟像极了执耒而立的商朝农夫。
“林......教授?“
老人摘下草帽,露出布满疤痕的脸。他的左眼是义眼,但材质不是现代塑料,而是某种泛着青光的玉石。“不,我是林玄的孙子。“他递来一本泛黄的笔记,“爷爷在南京大屠杀中救下的七个婴儿之一的后代。“
笔记扉页贴着张1950年代的老照片:年轻的严教授站在稻田里,手中举着的正是姬娆在商朝改良的青铜耒耜。照片背景的茅屋墙上,隐约可见“酒池实为备荒仓“的标语。
“跟我来。“老人拄着青铜头拐杖向山后走去,“看看你三千年前播下的种子。“
转过山坳,姬娆的呼吸停滞了——层层梯田像巨大的指纹般盘旋而下,每块田里都立着青铜铸造的农具模型。最令人震惊的是中央那块试验田:稻穗沉甸甸地垂着,颗粒竟泛着淡淡的青铜光泽。
“抗盐碱,抗干旱,根系能深入地下三米。“老人弯腰掐下一穗,“我们叫它'玄鸟稻',从你埋在朝歌东郊的那把青铜耒耜附近出土的碳化稻种培育而来。“
姬娆的指尖轻触稻穗。刹那间,她仿佛看见无数画面:商朝农妇用她设计的耒耜翻耕盐碱地;抗战时期村民把稻种藏在地窖;严教授在批斗会上偷偷传递穗选良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