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援帮衬,多等几年也是能举到孝廉的,早晚而已。但是现在能借着今年的乱局,乱中取利,那就最好不过了。
汉制内地各郡凡人口满20万税龄男丁的,岁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但超过10万的,两年举一人,10万都不满的三年举一人。
中山在冀州算是中等偏小的郡,没到40万男丁,所以每年只能举1个。最大的郡是后来袁绍当过太守的渤海郡,有70万户、近300万人口,税龄男丁也远超120万,但每年也只能举6个孝廉——因为法律上写死了无论人口再多,120万举6人就封顶了。
所以渤海郡才是汉末第一大高考地狱难度郡。
另外,东汉后期因为边患加重,为了鼓励国防,所以给予北部边防的幽、并、凉三州额外优惠,举孝廉所需的户口指标减半,跟后世的边防穷困省份给高考优惠差不多。
这也是李素之前建议刘备弃官回涿郡老家剿贼救叔的重要理由之一:因为中山属于冀州,是内地郡,没有录取率翻倍的优惠。
而过了一条易水之隔,到了涿郡,那就属于幽州,属于优惠地区,这就等于让刘备当了一次孝廉的高考移民。
当然严格来说刘备也不算高考移民,因为他本来就是原籍涿郡,是当地人。他只能算“到了大城市当北漂打工求学,但始终坚持不放弃值钱的原籍农村户口,举前回原籍”。
扯得有点远,幽州的优惠跟甄家没屁关系,他们还是得按土生土长的冀州竞争率来混。
竞争激烈,考虑到孝廉后普遍被授三百到六百石的官职,所以各地孝廉的均价,都是要给太守四百万钱的。
可往年就算你想给钱,也还得排队,张纯那儿那么多关系户,都是四百万四百万提前拍好了,甄俨太年轻,也插不进去。
等不及的人,那就只能直接四百万买个小官,但那就没有孝廉的出身了,名声不好。
李素现在却是借着把张纯彻底掀桌子掀了,那些在张纯那边花过定金挂过号的关系户也就不存在了。
摇号作废,重新排队。
新太守要感谢刘备和李素,还要考虑贾琮的态度,往后那些年可以自主,但新来第一年,总的给点面子吧?
把这里面的弯弯绕琢磨明白后,甄俨彻底心服口服:“李兄,到时候新府君上任,该多少还是多少,钱粮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