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在很薄的绢帛上重新抄了一遍,这种绢帛是拓印章专用的,透墨性比纸更好,写完后绢背面也能清晰印出字迹,所以把绢反过来盖在木板上、让木匠顺着反的字刻,就能刻出可以印书的雕版了。
李素还做了一个滚筒状的、外面包裹类似海绵一样吸墨材料的工具,用于给雕版刷墨,免得墨沾多了楮皮纸也撑不住。
总之一番折腾,总算是把这世上第一批黑底白字的阴文卷轴书印了出来。
给刘备授官未遂后的第三天,这批书就开始在雒阳流传开来了。
最初的卖家,是甄家的商铺,他们就跟原先卖纸一样卖成品书。
毕竟这个时代原先还没有书籍这门生意,大家都是买纸回去自己抄的,就算有交易,也是读书人之间买卖,没有商人批量卖的。
……
三月初四,也就是《孝义录》开卖后的第二天。
李素一早去衙门里点卯,处理了些事务,等着逮到公务的空闲,就翘班溜出来。溜到甄家商号,向管事张亮查问一下卖书的情况。
张亮对李素的态度,着实比较两面化。
一方面很感激李素发明了这门新生意(虽然现在还对甄家人技术保密),看起来整体行业前景很开阔。
但另一方面,最初出版的这本书,质量确实不咋地,卖得不太好。
张亮便如实相告:“先生,自昨日起,来这儿看新鲜的人不少,很多人试读了之后,也觉得故事精彩,也颇有教化之功,发人深省。但很多人觉得这书价钱太贵,于仕途经学并无补益,舍不得花钱买。”
李素对这个暂时的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他没想到,大家不买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嫌价格贵。
他便耐心问道:“这书价格还贵?光是卖纸,这样一张长卷,蔡侯纸都要十几钱,左伯纸更是要三十钱。我造的左伯纸,比寻常左伯纸质量还好,光卖纸卖四五十钱,因为稀缺,恐怕也不为过吧?
我还把字弄上去了,只收一百多钱一卷,贵么?这一卷好几千字,找个文书抄写,手慢也得抄几天,读书人的时间,一天不得至少当得百钱工钱?”
李素非常中肯地剖析,一度以为是甄家的人不会做生意,不会给客户找参照对象说服,才导致客户不肯掏钱。
另外,或许有人会觉得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