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作了网络文学作品《木香漆色五韵中华》,最终却因为在不断深入研究和对漆器髹饰技艺的学习过程,意识到‘檀香扇’与‘漆器’的融合从实际上增加了成本,更难让这两项非遗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因此该作品创作至18万字时停更至今。
可是想起那一天在苏州如意檀香扇工厂中看到七十多岁老奶奶认真用鱼线将每一片檀香扇串联到一起、想起随着拉花锯轻轻飞起的木屑、想起那些很有年代感的机器、想起那个能够把木粉吸走再利用的抽风机——我还是想写一写苏州如意檀香扇。
“中国奢侈品,才是真正买不起的!”、“老百姓都买不起,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想起短视频平台的那些吸引人眼球的视频和一些看了让人能够理解却又十分心痛的评论,我想写檀香扇,却不知道应该从怎样一个切入点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展现它的“价值”,让“非遗”这个词不成为旁人口中用来要高价的“噱头”。
于是,趁着今年寒假,我又一次去了苏州如意檀香扇厂。从厂里朱老板、营销苗阿姨手中要到了苏州如意檀香扇厂80年代的厂志,和那里各个年龄段的工人们(陈爷爷、潘叔叔等)聊了聊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结合旧书网上收集到的“新华社记者手稿”、“中英双语产品海报”等一系列资料,我终于把原本属于“非遗”的课题转换到“人民美好生活”上。
购买者从民国时上海滩的精致,到攒钱能够买一把的改革开放,再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其实也买得起”。
生产者从纯手工,到为了加快生产出口创汇自己研究机械、不断的扩大产品种类。从为了挣钱多,为了一系列福利的入职,到如今80多岁,真的把“檀香扇”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而宣传方式、经营模式也随着时代有了千丝万缕的变化……原本是潜移默化的,日益美好的生活,只有真的从一件看似远离人民的“奢侈手工艺品”作为切入点的时候,我们才惊讶的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