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在成长的路上跌跌撞撞。而自己这个老师,能做得又多么有限!
标准化教学?统一要求?在孩子们如此迥异的生活底色和心理需求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教书育人,“教”在其次,“育人”才是根本。看到每一个孩子独特的需求,给予差异化的关注和引导,这远比教会他们解几道难题重要得多!
一种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他需要倾诉,需要分享这份沉甸甸的发现和触动。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拿起了手机,点开了那个置顶的名字:诗山有娴。
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悬停了几秒,昨夜她挡在自己身前那决绝的身影、办公室里她惨白却燃烧着火焰的脸庞、那句轻轻的“小心点”……清晰地浮现出来。她是风暴的另一位主角,承受着同样甚至更甚的污名和压力。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缓慢而郑重地输入。不再是简单的问候,而是将今日家访的所见、所思、所感,尤其是关于小浩和小雅这两个截然不同却又同样令人心疼的孩子,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教育的反思,一股脑地倾注在文字里:
【诗娴:睡了吗?我刚整理完今天的家访记录,心里堵得慌,想跟你说说。今天去了小浩和小雅家…】
他写得很长,很细,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真实的观察和最直接的触动。写小浩家冰箱上那叠浸着油污的便利贴,写小雅抠得发红的手指和崩溃的泪水,写那面金光闪闪却令人窒息的奖状墙,写自己内心翻涌的同理心和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
【…诗娴,我忽然觉得,我们站在讲台上,看到的往往只是整齐的课桌和书本,看到的是分数和排名。可那些课桌后面,每一个孩子都背负着一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有的世界空旷冰冷,只有便利贴的温度;有的世界看似繁花似锦,却压得人喘不过气。我们教的,真的不只是知识啊。看到他们,真正地‘看到’他们不同的困境和需求,或许才是我们最该做的。对不起,啰唆了这么多,只是……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