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也这么质问过孔子。
“空谈教化暂且不说,再说说你们说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夫子的意思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才能有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才会有儿子的样子。
到了你们这里,怎么解释的?什么时候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了?”
姜妄犀利的话语说的在场的儒士一窒,互相看了起来。
因为儒家分为八派,他们也不确定其他七派怎么教育的。
这时期的三纲五常,还是双向责任,不主张单一服从,直到后来出来个公羊学派,改变了儒家的解释。
公羊学派就是董仲舒的那一派。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