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时尧帝因为治水不利,威望已经岌岌可危,也许是为了天下苍生,也许是为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舜最后夺了尧帝的权。可能舜从道义上来说并不愿意这么做,因为尧帝于舜有大恩大德,但是时势造英雄,应该是说天选择了舜。
舜上位后,制订刑罚,完善政治体系,治理华夏井井有条,反正就是英明的君主,形容词就那几个,我也不赘述了,总之人类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一切欣欣向荣。后来死因成迷,就不再深究了。
舜以孝为本,为人品德高尚,深受后世儒家推崇,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十一)五帝之五:大禹
大禹,生卒年不详,姓姒,名文命,是鲧的儿子,也是高阳帝的后裔,具体几世尚有争论。鲧就是治水不利被舜流放的那个,他也是牛气的,被流放以后修了城池搞独立(看来是用错了地方,不应该让他去治水的,应该让他当一建集团的总工程师),舜也干脆,二话不说直接讨伐了鲧,然后把他处死了。本来大禹也难逃一劫的,但他想起自己的治水理论还无处发挥,就向舜提出了几个治水的建议,舜觉得,诶哟,不错哦,那就让小伙子你去接替你爹当水利部部长吧。
大禹知道,自己能保住命,是因为当时洪水泛滥,舜也无计可施,如果自己治理不好水患,怕也是要人头落地。所以大禹拼命工作,便有了后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当时的“治水办”还有几位重要人物,子契、后稷,这两位前面介绍过了,一个是商的始祖,一个是周的始祖,还有一位叫伯益(高阳帝曾孙),是秦的始祖。在四人的通力合作下,大禹总结了父亲失败的原因,决定以“疏”代替“堵”,经过十来年的勤恳工作,中原地区的水患终于消除,百姓安居乐业。由于在治水的历程中大禹走遍了中原,故而治水成功后声望超高,成了全民的爱豆。
大禹在治水的历程中累积了大量的人脉,再加上他治水成功,救民于水火,声望之盛,甚至盖过了年老的舜帝。舜后来想玩和尧帝一样的把戏,就是先后找到两位贤人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