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机智。
神权、政权在手,伊尹权势日渐强大,左相仲虺逐渐被架空,商汤慢慢意识到伊尹强大的权势,无奈自己已经垂垂老矣,他本想让自己年轻有为的孙子太甲继位,伊尹说太甲这个人不靠谱,不够稳重,于是商汤逝世后,帝位由商汤次子外丙继任。
外丙继任时都七十好几了,据说身体不好,估计站都站不稳吧,伊尹这时应该是六十左右,而且身体不错,于是伊尹理所应当的做起摄政王,大事小事都他说了算。年老力衰的外丙上了两年班就过世了,于是外丙的弟弟仲壬又走上了领导岗位,仲壬也年近古稀,生性散漫且老实懦弱,在伊尹的势力之下乖乖地做了四年傀儡,然后病逝。
仲壬唯一硬气的一次就是不顾伊尹反对,召集大臣提议立侄子太甲(商汤长子太丁之子)为储君。太甲年轻有为,在攻打夏朝时立下了很多功劳,也懂治国之道,是个好苗子,但是伊尹对太甲很是反感,因为商汤生前太甲曾多次建议商汤削弱伊尹权力,巩固皇权。不过众臣都拥护太甲,伊尹没办法,总不能反对所有人的意见,于是太甲继位。
为了给太甲一个下马威,伊尹写了《肆命》、《祖后》几篇文章告诫太甲,意思就是你小子,要听我的话治国。至于后来史书是这么写的,太甲前两年在伊尹的悉心教导下中规中矩,第三年就开始乱来了,什么骄奢淫逸,暴虐无道,朝政昏暗,伊尹百般规劝,太甲就是不听。
为了天下苍生,伊尹只好含泪将太甲放逐到桐宫,自己来主持大局。太甲呢,在桐宫悔过三年,改过自新后,伊尹又把他接出来并还政于太甲,太甲经过伊尹的教导成为了一位仁德的君王。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后世史学家可谓是绞尽脑汁编故事,哄小孩是还过得去。
真相是这样的,太甲继位后,意在改革旧制,削弱相权,稳固政局,伊尹自然不会将手中大权拱手相让,于是密谋将太甲囚禁在桐宫,对外宣称太甲无德,祸乱天下,只能让他闭门思过,自己摄政。还说什么放逐,这不是赤裸裸的造反篡位么,只是没有改国号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