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那些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人。刘师傅在车间里哭了,她从十八岁进厂,一干就是三十年,手里的裁剪刀磨得发亮,现在却要放下了。
转产的消息传开后,厂里的气氛变得格外复杂。有人忙着找关系调走,有人托人打听新岗位的情况,也有人干脆提前办理了退休。李红梅心情沉重,她在这里工作了十四年,从一个青涩的姑娘变成了熟练的技术骨干,车间的每一台机器、每一道工序都熟悉得像自己的家。她走到曾经工作过的裁断车间,看着那些熟悉的裁剪刀和样板,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姐妹们的欢声笑语。
最后的生产任务是一批出口到非洲的胶鞋。厂里决定让老工人来完成这批订单,作为对胶鞋生产历史的告别。李红梅主动请缨,重新回到了成型车间。大家默契地没有多说什么,但工作起来却格外认真,仿佛要把几十年的经验都倾注在这最后一批产品上。王丽在鞋舌上绣了小小的中国结图案,说要让非洲朋友知道这是中国制造的。
生产间隙,大家开始整理个人物品。更衣室里,有人翻出了珍藏多年的奖状和照片,回忆起当年的辉煌岁月。张丽芬找出了第一双厂里生产的白胶鞋,鞋底已经磨平,但她依然舍不得扔。“你看这做工,多扎实,“
她对李红梅说,“现在的鞋子样式多了,但论耐用还是比不上这个。“
李红梅点点头,心里却明白,时代在变,人们的需求也在变,胶鞋的黄金时代确实过去了。
厂里决定举办一个小型的告别仪式。那天,女工们特意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许多人选择了红色的裙子,仿佛要最后一次在厂区绽放。李红梅穿的还是当年张丽芬帮她选的那条的确良红裙,虽然有些旧了,但在阳光下依然鲜艳。男工们也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人还系上了久违的领带。
仪式很简单,厂长讲话后,大家一起参观了厂里的
“胶鞋博物馆“——
这是工人们自发整理的一个角落,陈列着不同年代的胶鞋样品、生产工具和老照片。从最早的解放鞋到后来的旅游鞋,从手工制作的样品到机械化生产的成品,每一双鞋都承载着一段记忆。李红梅看到自己设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