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跟着父母耕田纺织,都有了很好的基础。
但中学是收费的,就算费用不高也肯定会有部分家庭选择让孩子辍学。尤其是那种孩子多的家庭,父母长辈会选择合力把长子或长孙供出来,其他孩子则被放弃。陆秀夫建议朝廷在加强宣导之外,每年可以给成绩优异者推荐工作。人都是务实趋利的,只要看到真切实在拿到好处的例子,愿意把孩子送入中学的家庭就会越来越多。
只要有一半的孩子能进入中学,他们的努力就算是成功了。
至于读大学,那就是少数中的少数了。能进入大学的学子要么起码是小康之家、要么自身聪慧好学。但如果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一份大学的学历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决定了大学依然会成为许多家庭趋之若鹜的所在,它依然会积聚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
科举考试这次虽然没有纳入改制的范围,但文天祥已经拿出了初步方略。首先科举考试的范畴被扩大了,传统的经义策论不再独霸,实务性的内容增加了。然后,被录取者不能直接进入官署任职,他们需要从实习官做起,先谋求转正小吏,再从小吏一步一步磨练升迁。
文天祥的方略在文官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质疑。但文天祥却很坚持,他如今威望极高、口舌又锋利,把反对的人都驳得说不出话来。
“学业优异又如何,懂得如何判案吗,知道怎么辖制吏员吗,算得清财赋捐税吗?让他们掌握实权甚至主政一方,只会弄出一堆蠹才昏官!”
众人都垂下了头。他们何尝不知道实际情况,但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不可能不为自己人说话。
好在如今的宋廷正是破而后立的阶段,以往盘根错节、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都被狂风扫落叶了。于是,在文天祥强推、陆秀夫默默不语的情况下,百官也无法坚持,最终把方略交给了杨太后。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