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斧式的改革,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新政效果显著,靖国因此而变得很强大,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还有一种,是失败,朝臣和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失去向心力,迅速走向衰败。
\n
在数国林立,战争随时可能发生的前提下,赵延昌的做法是比较明智的,梁瑾瑜则有些冒险,甚至有些孤注一掷的味道。
\n
从某种意义上,梁瑾瑜的举动也能理解。靖国无论国土面积、境内出产还是军事势力,总之,综合国力,都不如赵国。赵国更有个梁瑾瑜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皇帝和太子父子俩分工协作得极好,一个专心治国,一个专心治军,梁瑾瑜则没人分担,两边一肩挑。无论多得力的助手,也只是臣下,不可能像赵延昌父子那样对彼此完全信任。长此下去,赵国国力越强,跟靖国之间的差距越大。
\n
既然靖国无论如何都赶不上赵国,不如放手一搏,也许还能险中求胜。
\n
想到这里,俞宛秋益发不解了:如此重的责任,如此紧张忙碌之下,他是怎么抽出空来写这些东西的?
\n
打死她都不相信真是何绍文写的,而除了梁瑾瑜,再没有别的嫌疑人选。
\n
俞宛秋的疑惑,也是梁瑾瑜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n
送走手稿的当天晚上,他批完奏折,习惯性地拉开一个抽屉,拉开的那一瞬才醒悟过来,里面的东西已经不在了。
\n
他竟有怅然若失之感。
\n
“皇上,快三更了,您该歇息了。”已升为总管的张顺躬身立在门口提醒。
\n
“朕再坐一会就去睡。”
\n
张顺暗地里叹气,这位爷自从撤军回来,就像不要睡觉一样,每天忙完了公事,还抱着几本书念念写写,涂涂画画,比小学生做功课还用心。
\n
好不容易今天中午把那劳什子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