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但余热尚炽,部分区域高温难近。”一名负责清理前哨的偏将上前禀报,嗓音因吸入烟尘而异常沙哑。
徐达微微颔首,鹰隼般的目光扫过这片巨大的坟场:“标记尚可清理的区域,组织轻伤将士,优先清理主街通道,搜寻遇难袍泽遗体……厚葬之。另,传令随军民夫营,自城外沙丘开采洁净沙土,准备覆盖焦灼之地,以防时疫!”
他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铁血意志,在这片死地中播下第一颗秩序重建的种子。
很快,幸存的大明将士与撒马尔罕的民众开始行动起来。
最初的麻木和悲痛渐渐被一种劫后求生的本能、以及对这支仁义之师的信任所替代。
青壮年男人们默默拿起简陋的工具,跟随明军的指引,清理瓦砾,妇孺则帮忙分发饮水、照料伤者。
虽然语言不通,但无声的协作在焦黑的城池里铺展开来。
当一面象征秩序的大明旗帜在尚未倒塌的残破东城门前重新竖起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低低的、充满了疲惫却又不甘沉沦的呼喝。
撒马尔罕城,这座古老的丝路明珠,正从死亡的火狱中挣扎着抬起头,发出新生的第一声呜咽。
数日后,一队风尘仆仆的快马自东方的地平线疾驰而来。为首者身着象征工部最高级别的紫色官袍,眉宇间饱经风霜却难掩极度的亢奋,正是接到八百里加急、星夜兼程赶来的工部侍郎——杨开天。
到今年,杨开天也还不足二十岁!
这位大明历史上最年轻的工部侍郎,一路上见多了荒漠焦土,以及沿途正在紧张建立岗哨的明军,对这场战事已经有了些大致的脑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