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约是-73c,离理想的室温还是有一定距离,如此高压的条件也意味着难以实际应用。
\n
与此同时。
\n
基于以上这些概念,超导材料又引申出了两个小支路:
\n
室温超导以及高温超导。
\n
一般情况下。
\n
我们把临界温度高于40k的超导体称为高温超导体,而把临界温度高于300k左右的超导体称为室温超导。
\n
也就是说在超导界,“室温”其实是要比“高温”高得多的。
\n
更特殊的是……
\n
直到如今这个时期,物理学界对于高温超导的完整机理依旧没有定论。
\n
这是一个凝聚态物理领域中的黑洞,如今凝聚态物理公认推不动的问题只有两个:
\n
一个是强关联体系,另一个就是高温超导的完整机理。(注:也有些观点把两者看做一个问题,这就和车厘子和美早樱桃是不是一个物种一样具体取决于你怎么看)
\n
除此以外,即便是薛其坤院士专精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都只能算是经典问题,而非绝路。
\n
诚然。
\n
由于这个机理无限接近理论层次的缘故,想要单独靠着它获得诺奖其实没多少可能,但对于物理界的从业者来说,解开这个机理带来的意义丝毫不亚于获得诺奖。
\n
如今国内和国际上从事机理推导的团队有很多,就连薛其坤院士名下都有两个课题组在推这个课题,项目组的领头人一个是长江,另一个是杰青。
\n
结果没想到的是。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