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因为朝廷从河西征调兵粮,竟使得百姓慌忙隐逃,可见社会的衰败。
为了安置流民、恢复生产、稳定统治,唐初以来广泛地推行均田制的土地制度——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国家给没有土地的百姓或流民田地,让他们耕种,税赋上交国家,在一定年限后,部分土地可以归其所有。
李隆基即位前,大唐的人口已经从唐初的二百多万户增长到九百万户,翻了有三倍多。增长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进行分配,但是事实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田地却在渐渐减少。
而同时,奸臣当政下,为了大肆揽财,发明了很多新的税赋。除了普通的税赋之外,农民还要交纳脚钱、税物、水渍、折估钱等苛捐杂税。为了逃税,百姓四处流散,逃户大量增加。
——均田制逐渐被破坏。
与此同时,开元、天宝年间的官僚和地主豪强们依仗自己的强权和财力,大肆吞没侵占农户耕田、巧取豪夺百姓资财,以至于“比见朝士,广占良田……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虽然朝廷下令整改却无济于事,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不需要李世民多言,贞观众臣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笔,快速地记下光屏中细细的分析,一时间竟然无人开口,只有丝丝的春蚕食叶声。
李世民又快又急地敲着大腿,大脑急速转动,均田制在唐初有着极强的稳定社会的作用,算是一个极为贴合实际的政策了,只是随着发展渐渐和事实有了摩擦。
正如秦朝的军功爵授田制,在秦朝建立前是一剂制胜良药,而在秦朝建立后就变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刀。
所以得变,但是土地制度很难变。
——与农民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地,他们最关注的也是土地。在这片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