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藩臣驻边的军马少则两三万,多则七八万,多年经营下,各地盘踞着一股股强大的势力,躁动着向长安投去垂涎的目光。如安禄山,在天宝末年统辖着范阳、河东、平卢三镇,拥兵十九万,他一旦心生反义,便是大唐的一次劫难。
其次,边疆的大量征兵,造成了京畿、中原兵力的空虚。
一个国家的青壮年人是有限的,所以总兵力也是有限的,一个地方多了,另一个地方就少了。因为抽调大量精壮兵力驻边,天宝年间防卫京畿地区的兵力竟然不到十万,而且这些卫兵武备短缺、军心疲弱,几乎没有战力。
“畿辅内地河、雒、江、淮、汴……咸驰武备”,果真是“乱亡之世成矣”!
此外,哥舒翰、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众多胡人成为边帅节度使,掌控边防军权,导致了边镇将帅的蕃族化,他们多年不换防,久任其位,又缺少监督和制约,成为唐王朝的一大隐忧。
前面说到,府兵制崩溃后,李隆基选择了募兵制作为代替品。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下令“诸军镇量闲剧利害,置兵防健儿,于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废除府兵制,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由国家招募男丁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李隆基允许边防将领在内地提供的府兵枯竭后自行募兵。又因为朝廷无力承担募兵制下高昂的军费,于是允许边防部队在边关展开大规模的屯田或者商贸活动,以维持军队开支。】
“何其荒谬!”
李世民拍案而起,大步在殿中走着,衣角好像能带起风来,仿佛要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
“四境之外皆是夷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