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蔬的销售状况也不错,只是相对于海鲜慢一点,货架上也销售过半了。
这一块主要靠口碑了,随着吃的人越来越多,卖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的。
价格方面,按照郑乾跟黎胜谈好的,时蔬比市场行情稍微提高了0.5-1元,海鲜方面相比于沿海城市,运到苏城后也酌情有小幅提高。
郑乾留意到,超市的定价,在此基础上,蔬菜的涨幅在每斤1-3元不等,海鲜的涨幅,每斤在10-50元不等。
如此,郑乾相当于挣了两道钱,一是货源的供应价格,二是零售价里面还有20%的提成。
“黎叔,后续的扩张计划,是怎么安排的?”
“零售效果比预期的要好一些,本来计划年底之前开到10家,现在看有些保守了。”
“是这样,货源的供给方面,我在老家那边又扩张了有万亩的田地,另外远洋捕捞这块,我也准备再购置一批渔船。”
黎胜惊奇的看着郑乾,说道:“果然好魄力!我明白了,这方面是要加快了。”
“嗯,不止苏城,周边其他城市,都可以逐步打开市场了。”
“这个好说,长三角地区我们经营多年,也有些人脉的。”
郑乾告别黎胜后,回到办公室,还有不少事情要处理,不过有“时间管理”在,一切都有条不紊。
先是好好规划一下猫耳山的开发。
郑乾计划将它打造成一个类似于农乐园的旅游项目,集自然风光,休闲娱乐,自助体验为一体,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挖掘商业价值。
为此,郑乾做了一份详实的计划书。
首先是修建基础设施,比如进山交通,游客服务区,停车场,登山栈道,娱乐设施等。
然后是自助体验,会单独开辟一片地,让游客亲自参与农事活动,体验采摘的乐趣。
最后,消费方面,可以在周边打造有农家特色的餐饮和民宿,还可以售卖老家的手工艺和土特产。
做完这些,郑乾灵光一闪,打算跟渔晚村的堰塘来一次联动,那就是可以把郑家堰开发成一个钓鱼点。
郑国雄有一次跟他聊到,堰塘里面的鱼,长的又快又肥,郑乾觉得,合理。
将其开发成钓鱼圣地,可以极大满足部分中年男人的兴趣。
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份策划书就拟完了,从项目设计到花费预算,全部一清二楚。
做完这些,郑乾跟郑国雄通了电话,将自己的理念大致说了一遍,郑国雄听完大呼过瘾。
“还得是我儿,照这样开发,咱村迟早变成第二个华西村!”
“慢慢来吧,景区的打造,恐怕也要半年以上了。”
“这个我明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