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是个脚夫。
一般来说,无论哪个时代,在大明朝或是在后世,城里人看待乡下人,总归是有些优越感的。后世如此,在明朝也是如此。
而之所以会这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住在城市里,的的确确是比住在乡村里,收入要更高的。
这会儿,住在城里的人,无论做什么营生,不管是自已做生意,还是在酒楼,在店里,给人家做事,总归每个月都能有点收入。而且不用交纳皇粮国税,拿到的银子都是自个儿的。就算这个收入并不是多高,但至少也能维持住自已不饿死。若是再好点,则是可以让自已的一家老小,安稳度日。
而这会儿若是住在乡下,住在乡村之中种地,那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因为在这个年代,几乎所有的赋税压力,全部都压在了农民的头上。
粮食税,是整个国家赋税收入中最大宗的一笔,而下面的官员,层层累加,基本上也都是累加在粮食税下。
所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的遭遇是最为悲惨的,哪怕是太平盛世的时候,他们也要承担极其沉重的赋税压力,而若是到了王朝末日,无数的赋税累加下来,直接就会让他们不堪重负,打下来的粮食还不够交税的,就算卖儿卖女卖老婆都交不上。
到时候,就只能揭竿而起了。
正是所谓官逼民反。
说起来,官逼民反这四个字,这个民,基本上指的都是农民,而不是城市里面这些市民,至少在中国古代是如此的。
这会儿万历六年,在张居正主持之下,从今年开始大肆清丈土地,很是清丈出来一批之前被瞒报的耕地。现下朝廷手中掌握的耕地数量,从之前的四百多万顷,增长到了七百多万顷,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减轻了老百姓肩上的沉重负担。当然,即便是如此,农民们所要承担的赋税压力,也要远远超过市民,日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