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头两口子哪好意思一起吃啊,只推说他们早就吃过了。
“头棹,你们慢慢吃,缺啥少啥的就喊我们,吃完了我来收拾。
我去烧点儿热水,晚上让爷们儿都烫烫脚,舒坦舒坦。”老王头说完,领着妻子出去了。
众人忙活这一天,又贪黑赶路,都饿了,也不管那些,甩开腮帮子就是个吃。
吃过饭,正好热水也烧好了,弄几个破木盆,大家伙儿轮流泡了泡脚。
晚上睡觉的时候,直接把衣服全脱了,挂到外头房檐下,人赤条条的躺被窝里。
这倒不是木把们有啥特殊癖好,主要是虱子跳蚤多的令人头皮发麻,不得已。
早晨起来的时候,先点上一根松树明子,把浑身燎一遍,再出去穿衣服。
离开老王头的排夫窝子,木排在江上又漂流了几天,有惊无险的过了二龙斗、大鬼、二鬼等哨口。
“头棹,过了前面葫芦套就是猫耳山了吧?
咱排上的粮食好像不多了,是不是得在猫耳山靠帮,顺道采买些吃的啊?”
二棹李长亮望着远处的山,询问水老鸹。
猫耳山地名由来,是因为城西北处耸立着一座双峰山,山顶双峰对峙,雄伟异常,远望形似一双猫耳朵。
早在渤海国时期,此地就是繁华城镇,渤海国五京之一的西京鸭绿府,也是著名的朝贡道,唐朝和渤海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