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属于山间常见的地形,算是山缝,口小肚子大,像个瓮,不深,只两米不到,手脚并用,就能爬上去。
缝口大概是地植苔藓长的太密了,基本已经遮住,徒步的话,危险级算“轻中”你以为脚踏实地,结果脚下一空,就下去了。
不过倒是个避雨的好地方,因为下的大的急雨,短时间内难渗,缝口地植又密,雨流基本上算是在面上“滚过”的,罗韧招呼木代,雨衣拉开了拿树枝插在缝口的泥土里,搭了个简陋的雨篷。
那一头,一万三奚落曹严华:“叫的那叫一个瘆人啊,多大点出息啊曹胖胖,多少大风大浪都过来了。”
炎红砂忍住笑,帮着曹严华拍打身上的湿泥。
曹严华翻白眼:“我那不是猝不及防吗,本来一路滚,摔下来就有点懵,一睁眼,狗脸就在我跟前,下头又黑,看不大清,眼瞅着就跟要扑过来似的,叫一下怎么了”
罗韧打着手电,走向角落处,在一尊半露出地面的狗石雕面前蹲下来。
难怪曹严华会怕,这狗半斜着埋在角落的泥里,一副要扑上来的架势,或许是年代久了,狗头狗身上都:“有一个陶尚贤和陶卫氏的合葬墓,就在这不远,很可能那个陶卫氏,就是水影里的卫姑娘。”
不过,也没太多信息,墓碑上凿了大致的下葬时间,有“清宣统七年”字样。
宣统七年,那是清朝末年,溥仪皇帝的年号,那时节,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说话间,木代忽然咦了一声,蹲下去仔细看底座,又伸手使劲搓了搓:“这底座上有字”
是有字,刻凿的小字,刻痕很浅,被土埋住,罗韧抬头看了看雨篷,招呼曹严华和一万三帮忙,把狗雕像抬到边缘处,然后把雨篷的一端拉低,积聚的雨水自来水流般哗哗而下,很快把底座冲了个干净。
然后把底座竖了个角度靠边立起,找了个地洞的合适位置插上手电这样,光斜照过来的时候有阴影,更加方便把字看清。
大家看的分明,当头两个字是“义犬”。
曹严华吃了一惊,话都说不利索:“就就那狗,它还义犬”
罗韧淡淡一笑:“看完了再说。”
这是个书生写的碑记,不长,用字很俭省。
文言夹白,翻译过来就是挚友陶尚贤和卫老夫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