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的粮食,都被国家无偿征收。
当然,你可以用明抢来表示,也没多大问题。
不过老朱你得问,那么地主呢,是不是地主也得纳粮?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地主不属于纳粮的范畴,因为他们属于被消灭的对象。”
噗嗤一下,朱元璋便将嘴里的茶水给喷了出来,喷得信纸上满是水渍。
赶紧用手绢将信纸小心翼翼的擦拭干净,生怕将上边的字给擦模糊了。
天爷啊,这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这么生猛的吗?
哪怕咱老朱对地主恨得牙痒痒,也不能对他们直接下手啊,只能通过老李的建议,用工业化来一步一步削弱地主阶级的影响。
这个奇特的政权倒是一步到位了,直接给消灭掉了。
虽然有战争的因素所在,这样做尽管能在一定时间内保证战争期间粮食的供应,但是,不怕农民起来造反吗?
古往今来,在中华的大地上,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
“当然,因为地主的土地被无偿分给了农民,因此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民和征粮政策的矛盾,导致虽然农民的抗争一直没断过,但始终没掀起风浪来。”
原来如此,朱元璋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属于打一巴掌又给个甜枣了。
“余粮征集制的施行,保证了这个国家在战争时期,军队和城市人口的口粮需求,仅从结果上看,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工业方面的话,这个政权实行的是一种叫做全面国有化的政策,即将大大小小的工厂,无论是生产面粉的食品厂,还是生产钢铁的冶炼厂,通通收为国有,即全部由朝廷来管理运营。
资源如何调配,生产什么,完全由国家通过制定计划来实现,这样便保证了在战争时期工业品特别是武器的供应。”
对对对,咱老朱要的就是这种!
朱元璋眼睛都发亮了,一切的资源生产调配,都在国家控制之下,多么完美的模式啊。
“至于人力资源,这个政权推行的是普遍义务劳动制,规定每个百姓都有劳动义务,不从事公益劳动者,衙门可以采取强制措施。
这种体制实际上十分适合军事状态,有利于尽快并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
这不就是徭役么?
还义务劳动,说得那么好听,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倒是有些嗤之以鼻,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国有化。
“尽管这些战时措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褒贬不一,不过有一说一,这些政策确实保证了这个新政权在内忧外患之下,存活了下来,求得了发展。
战争结束后,这个国家依然实行产业集中管理的计划生产模式,自成立之初经过短短二十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