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仅遭到明军象征性的抵抗。
在攻打楚雄重镇南安的时候,却狠狠地碰了一个钉子。
大明的城池远比缅佃高大、坚固,并且明人最擅长的就是守城。
而缅人恰恰不擅攻城,攻打南安三天,付出了八千人的惨重代价,城池岿然不动。
莽达不得不下令转战楚雄城。
只要拿下楚雄城,进而攻占昆明、大理,整个云南就可以轻松收入囊中。
最关键是粮草的问题。
打仗打的就是粮草,通常行军作战,至少要准备三个月的粮草。
再不济,也要能够供应大军一个月的粮草。
少于这个数,这仗基本上就不用打了。
士卒饿肚子,铁打的军队也很快会溃散。
缅军的粮草大多数是从木邦转运,从木邦到楚雄多是山地,粮草转运十分艰难。
这一路上攻占的城池,缴获的粮食又不多。
莽达本来打算攻占南安,补充一部分粮草,再一鼓作气拿下楚雄。
没想到南安这么难啃,也只能放弃,尽快攻下楚雄。
南安城的城墙上,一名年轻的明军将领拿着望远镜,目视缅军撤退。
直到缅军的后军消失在视线中,年轻将领笑道:“这帮野猴子,总算是走了,差点就露了馅!”
他身边的一名中年将领也跟着大笑:“要是缅佃猴子铁了心要打南安,暴露了新军,这次功劳捞不着,说不定还得吃军棍!”
那年轻明军将领,正是曹变蛟。
而那中年大汉,则是前锦衣卫同知李若链。
曹变蛟一直在新军中任职。
而李若链由于‘残害’魏藻德,被弹劾贬斥到西南军中效力。
朝中的官员不知道的是,所谓的贬斥,正是李若链自己想要到军中立功。
而西南正要用兵,因此主动提前到西南来。
这次曹变蛟领五千京营新军来云南,奉命秘密进驻南安,李若链则是协助。
他们的主要任务却不是守南安,而是等缅军进入楚雄盆地之后,负责扎口袋。
这次缅军攻打南安,不能暴露新军的实力,着实让二人担心了一阵子。
-------------------
缅佃大军还在前往楚雄的途中,莽达收到军报。
明国五万大军在楚雄城外五十里驻扎,欲与缅军决战。
领军的明军统帅,正是赫赫有名的朱燮元。
莽达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楚雄的地势就是一个盆地,四周都是大山,并且北高南低。
缅军最大的依仗就是战象,也只有在平坦开阔地带,战象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明军竟然把大军摆在城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