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大计的人更少。吴国贵是三桂的侄子,既是一员猛将,又有战略眼光,还与李明忠相熟,自应参与大计。
“李明忠扮作了道士,被我安置在府外西云观里。”
吴三桂不假思索,说道:“你不要声张,等酒宴散了,乘夜带李明忠走角门入府。”
“诺。”
二更时分,宴客散去,王府内各处灯火次第熄灭。李明忠在方国琛的带领下,婉转曲折,来到王府第三进一处别院内。
吴三桂已经等候多时,起身相迎,说道:“荩翁,当年山海关一别,屈指一算,已经二十年了。”
“素翁,别来无恙。”李明忠作揖行礼,叹道:“二十年来,山河变色,胡人沐猴而冠。你我天隔一方,想不到连见一面都得偷偷摸摸的。”“哈哈!”吴三桂大笑,问道:“听说荩翁带了一封书子?”
李明忠连忙从腰带中取出一封蜡丸书,拆开后恭恭敬敬地递给吴三桂。
里面有两封信,都很短,各有两页纸。
一封来自洪承畴,重点说天不厌明,劝说吴三桂反正,稿纸中隐隐透着一股臭味,为洪承畴手书无疑。
另一封来自岑丹初,重点说满清无继统之资,时局关键正在吴三桂。若吴三桂能提兵南征云南、贵州,必可一举击败西营。届时,吴三桂可把四川、云南、贵州联成一体,北上可争天下也。
李明忠留心观察着吴三桂的神色,透过烛光,吴三桂脸上的神色闪烁不定,一会儿兴奋,一会儿犹豫,一会动心,一会忧愁,一会狠戾,一会柔弱,恰似他现在的处境。
他不由得想起大家对吴三桂的结论:吴三桂不学无术,不明大义,看似是个枭雄,其实只知保全富贵,充其量只是个富家翁而已。他为了一己私利,先后拜大太监高起潜、大学士方一藻、经略洪承畴为师。如此反复无常,绝非人主。
此刻,吴三桂读完了信,把秘信传给了吴国贵、方光琛。他背着李明忠,遥望窗外月色,手里抟着两个鸡蛋大的桃核,默默盘算着南下云贵的可能性。
与之相反,方光琛、吴国贵二人却是相当明断。此二人虽未表态,脸上的神情颇为兴奋、明快,明显赞成赤军的提议。
等方光琛、吴国贵二人读过信,李明忠轻声唤道:“素翁,怎么样?起事吧!”
吴三桂回过头来,神情变得阴鸷而深沉,说道:“荩翁,你先说说看,岑丹初究竟是个什么打算?”
书子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只不过蜡丸大小有限,信的篇幅很短。
李明忠略一沉吟,说道:“素翁已是鞑子的亲王,可谓位极人臣。大家表面奉承你,巴结你,可背后怎么看你?春秋史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