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祖母,两人一路逃到刘庙村后,先给村里的地主扛长工攒钱攒粮食……”
按照刘三十二的描述,老两口用用五年的时间攒下一些钱粮后,便找地主做保,买下了一块没有人耕种过的荒地,然后又用了五年的时间继续攒钱攒粮食,从二十来岁攒钱买荒地开始,一直攒到快四十岁的时候才正式开始垦荒。
这时候,刘三十二的曾祖都已经好几岁了。
开荒也讲究时节,因为春天要播种,夏天要锄草要浇水,秋天还要忙着收割,所以垦荒的时间只能选择在秋收之后到开春之前的这段时间,趁着农闲,趁着蛇虫鼠蚁销声匿迹,趁着荒草灌木干枯,抓紧时间开荒。
但是开荒的同时又要面临另外一个问题。
粮食。
给地主扛长工,地主要管饭,可是你给自己开荒,地主还能管你饭?
只能吃自己家的存粮。
偏偏开荒又是个体力活,要除草,要伐掉灌木,要捡干净石头,要翻地,要把大块的硬土打碎,等土地平整出来了还要担着粪肥一点点儿的铺匀实,然后还要扎篱笆防着野鸡小兽之类的把草籽带过来,哪个步骤都不能省,所以开荒的劳力必须得吃饱饭。
刘三十二的高祖都给地主扛长工了,家里又哪儿来那么多的存粮?
只能一点点的攒,可能要攒三年才能攒够全家吃半年的粮食——也就是一缸开荒粮。
所以,开荒只能一点一点儿的开,今年开一亩,明年开一亩,遇上秋后连阴雨的时候还不能开。
刚开出来的荒地也不能直接种粮食,只能种豆子,收成不收成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肥地,来年才能有个好收成。
也就是说,直到收完第一茬的豆子,一片荒地的开荒工程才算是彻底完工,刘三十二的高祖、曾祖才算是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才算是真正在刘庙村扎下根,刘庙村的百姓才慢慢开始跟刘三十二的高祖、曾祖来往,才有媒婆给刘三十二的曾祖说媒。
土地,就是外地人来到当地之后纳的投名状。
至于说不愿意开荒……不愿意开荒就没有自己的地,没有自己的地就只能算是流民,没有人愿意和流民多打交道。
刘三十二伸着皴巴巴的手搓了搓脸:“到我父亲那一辈,一场干旱下来,一家人活不下去,只能卖地,高祖曾祖两条命换来的十五亩地,传到我手里的时候就只剩下五亩,我爹临死都没能瞑目。”
杨少峰只觉得心里堵得慌,沉默了好一会儿才伸手拍了拍刘三十二的肩膀:“都过去了,过去了,鞑子被赶走了,你们也都认回了自己的地,日子也算是有个盼头。”
刘三十二抬起头来,用袖子重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