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有活不下去进宫当太监的,鞑子也一样有活不下去进宫当太监的,但是鞑子终究比咱们汉人高了那么一等,就是当太监都比咱们汉人高那么一等。”
说到这儿,陈忠又轻叹一声道:“在宫外活不下去,在宫里还是活不下去,奴婢自然就想着逃跑。后来这天下乱了起来,宫里管得也不是那么严了,奴婢就趁着一次出宫的机会逃到了江南,后来就到了上位身边。”
杨大知县轻轻嗯了一声,说道:“都过去了,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陈忠却抹了抹眼睛,哽咽着说道:“是啊,日子会越来越好,可是奴婢的父母却没能等到这一天——后来小的逃回家才知道,当初小的卖了自个儿的那十斤粮食,在阿爹刚拿回家的当天就被人给抢了,阿爹一气之下寻了短见,阿娘也跟着去了。”
“现在看着宁阳县的百姓能耕种土地,能养鸡养猪养牛,奴婢这心里就羡慕的紧,也难受得紧。”
“这遭瘟的鞑子啊!”
随着陈忠的话音落下,杨大知县却又再一次陷入了沉默。
自己能让宁阳县的百姓变得富裕一些,能让整个大明的百姓都变得富裕起来么?
自己能改变一个宁阳县,又该如何改变整个大明?
正当杨大知县在心里胡乱琢磨时,不远处却响起一阵嘚嘚的马蹄声,留守在县衙的衙役直奔杨大知县所在的方向驰来。
等到了杨大知县身前不远,衙役勒住马缰,翻身下马后一溜烟儿的跑到杨大知县身边,拱手拜道:“县尊,京城里有公文送来,让您速回衙役签收。”
杨大知县嗯了一声,当即便带着陈忠等人一块儿赶回了县衙。
而让杨大知县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是,通政司派人送来的竟然是中书省的公文,或者说是朱皇帝的一道圣旨,而且是关于学校的。
“上谕中书省臣曰: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使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名存实亡……朕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学校教育到了元代的时候已经积弊甚深,中原堂口的文化里被掺入了各种胡俗,学校制度也是名存实亡,更何况自从开始打仗,百姓就都不再学习,只顾着操刀子砍人,这种情况是不对的。朕一直说,治国要以教化为先,教化要以学校为本,现在虽然有太学,但是天下其他州县还没有学校,所以你们各州县都要设立学校,延请儒生做为教书先生,让老百姓读书开智、明礼。这事儿很急,谁也不许耽误。
这份公文的后面,附加了朱皇帝对于创办学校的要求:府学设教授一人、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