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处,便如大湖里的点滴墨水,转眼消失无踪了,深深感觉不够用。
所以此次大战谋划,很多是依靠雇佣来的那些靖边军人员。
还有行军、扎营,粮草供给等,也多是靖边军中赞画吏员们在规划,孙传庭虽然知兵,但与靖边军相比,就感觉后勤粮饷供给非常混乱,毕竟执行团体不能比,不得不安排靖边军人手处理。
此次新军行军扎营等杂务,也由这些雇佣来的靖边军将官们谋划,特别吴争春委任赵荣晟、李正经率二部人马督促负责。
大明此时行军要求不多,最大的要求就是克期到达,此时情况,将官们在接到调兵火牌,为了不误了限期,或是无力统协全军,反正将官领家丁狂奔。
出兵几千人,跑一天,掉了三分之一人马,跑两天。掉了三分之二人马,跑三天,不知还余多少人马。
最后按期到达,除了二、三百有马家丁。余者队伍稀稀拉拉,可能十天半个月,才会相继到达,最大的情况,极有可能三分之一人马不知所踪。不知从何寻找。
这种行军情形,当然是靖边军不能容忍的,他们也要求克期到达,然这种克期到达,基本是全员到达。就算有掉队,有生病,有水土不服的士卒,也不会超过全军的百分之一,而不是那种出兵三千,最后赶到只有三百。
所以除了平日训练。伙食供应,医士准备,一路的行军规划非常重要,全程多少里,每天该走多少里,何处可以下营,何处有水源,何时可以起程,都有专门的安排,严格的执行。
不是今天状态好。就多走,别天状态不好,就慢走。
依探马得知的流贼情况,还有前方路况。赞画们已经规划了,从西安到潼关三百里路,每天走五十里正好恰当,所以孙传庭那边要求大军们加快步伐,要监督的二部靖边军催促,被李正经拒绝了。
他与赵荣晟策马在土包上。两杆千总旗身后飘扬,看着士卒的洪流,从西到东不断而过,那些士卒都是青壮,他们穿着红色的衣甲,一色的红缨毡帽,脚上打着行滕,穿着布鞋。
不过铳兵穿红色棉甲,枪兵穿红色齐腰甲,一部分枪兵还有着臂手与镶铁棉甲。却是作为枪营中的精锐士兵,临战时候站在前排,专选训练时表现胆气足,技艺高者,算是军中壮士,他们月饷,也有一两五钱。
此时已过立夏,天气转暖,有时会下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