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人前往高阳吊唁,同时再祭拜一下在巨鹿战死的将士。
……
潼关大捷消息飞传各处,当捷报传到京师时,京师沸腾,崇祯帝更是大喜过望,他哈哈笑道:“孙传庭不负朕望,果然可堪大用。”
孙传庭在陕西“胡作非为”,弹劾其人奏疏有如山积,一直是皇帝顶住压力,留中不发,此时捷报传来,崇祯皇帝深感自己识人之明,兴奋之下,立时下令传旨嘉奖,并献捷太庙。
当然,那些被流贼荼害的饥民需陕西地方自己想办法安置。
大捷之下,百官一样贺表如云,此时没人再谈孙传庭不是,不过却有人谈起闯贼又围开封,力主孙部尽早出关,解除开封之围,特别以陕西籍的官员为多。
崇祯帝也有些心动,不过他也知道陕地新军初练,不可轻动,应当慎重行事。
兵部尚书陈新甲也力主孙传庭不可轻动,他陈述利害,指明孙传庭在陕西不动的话,流贼北上南下都有后顾之忧,若孙部脱离潼关,孤军深入,一旦不测,后果不堪设想。
他指责那些叫嚣孙部出兵的陕西籍官员是以邻为壑,多个朝臣赞同陈新甲的看法。
严重分歧下,崇祯皇帝更是迟疑,他虽说有孙部出关后一鼓歼灭流贼的幻想,也知道目前流贼势大难敌,应该多给时间让孙传庭练兵储饷,加强实力。
同时有人弹劾督师侯恂到开封后一事无成,畏敌避战,致使流贼又围开封。
想起督师侯恂,崇祯皇帝也有些恨恨:“无能之辈!”
崇祯帝之所以启用侯恂,一是因为侯恂是河南归德府人,对河南情况比较了解,二是因为侯恂对左良玉有恩,可以笼络当时兵多势重的左良玉部。
现在左良玉身死,平贼镇灰飞烟灭,侯恂到开封后,也只上了一个方略奏疏,主张陕西、保定、山东、凤阳、湖广、淮徐各督抚固守本境,断贼奔逸之路,他自己坐镇开封,相机行事,最好让流贼饿死在河南。
奏疏说得好,然本质是杨嗣昌“十面张网”的翻版,流贼也不会象侯恂想的那样,一厢情愿蹲在河南挨饿。
而且这奏疏还看出侯恂的私心,各地督抚若防堵失败,势必成为他侯恂的替罪羊,这更让崇祯帝不喜,认为侯恂是狡黠之辈,有负自己重托。
侯恂到开封也有一段时间了,如今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