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的,直接或间接来自房屋和土地,比如做衣服的丝绸出自蚕房,麻布来自土地。这些都是自然之物、山川之赐,他们以工匠之巧力变之为货财、从而赚取钱资。这种商贾直接面对人的需要。然而,人的需要不论什么时候都差别不大,也就很难满足这些商贾获利之欲。于是不法之事在所难免、无奸不商应运而生,商贾注定了自古就是趋利害义之徒,而被历代官家轻视。”
发·*·新·*·地·*·址
“是啊,以我学儒的眼光,自然是有些瞧不起屠贩之徒。然而若非他们行走天下,如何让江海之利传播列国。读《盐铁论》时,我就对桑弘羊的褒贬难有定论,一时惶惑。”
“在我以为,真正能够长久赚钱而不损害正义之贾,贩卖的不是形下之物,而是形上之意。”
“形上之意?”
“不错。比如二王的字价值连城,这并非因为他用了多么昂贵的纸张和笔墨,而是因为他的字所传递的形上之意。它来自人的创造,只要人的创造不止,这种生产就永不会有尽头,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不法之商。所以,那些贩卖形上之意者,我把他们称作‘儒商’,乃是我毕生追求的境界。”
“儒商?这名称有意思,孔孟如若听到这名称,怕是要瞠目结舌的。”檀羽毕竟长期在儒门浸淫,还从未想过‘儒’和‘商’可以摆在一起使用。
“师父容禀,这个名称是我与老和私下闲聊时用的称谓而已。我们依不同商贾的特点,分为了儒、墨、法、道四个境界。最低的道商,重利轻义,拔一毛以利天下之事不为,大市中比比皆是,这类商贾不足道矣。其次是法商,他们与道商所求相同,不过取之有法,他们的商铺作坊多有规矩法度,算是成功的商贾,云雾村的商贾多属此类。再往上的墨商,义大于利,他们多是能力突出的商贾,其通商之志已经不完全是为了谋利,陈庆之大概已经有了这个境界。而最高的儒商,不仅经营有法、熊怀天下,而且经商不为利己、只为利天下,这样的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