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十分高兴,立马就派人跑到大散关一带声援候益和赵匡赞等人,并且随时准备进入凤翔和关中。
其实在造反之前,赵匡赞也是十分纠结的,他身边有个谋士就曾经劝他:“你的父亲赵延寿进入契丹,难道是心甘情愿的吗?现在刘知远刚刚取得天下,正是收拢人心的时候,这时候你要是能够主动认错,归顺汉朝,富贵自然不是问题,到蜀国去,并不是万全之策,‘蹄涔不容尺鲤’(牛马蹄印里的水,容不得尺长的鲤鱼),你一定会后悔的。”
赵匡赞听了这话,觉得有理,蜀国虽然不错,但是很明显没有在中原有前途,于是赵匡赞赶紧写信给刘知远,要求入朝归顺朝廷。
刘知远就问赵匡赞的使者:“赵匡赞为什么要归顺蜀国呢?”那个使者答道:“赵匡赞之前跟着契丹,而且他的父亲在契丹当官,怕你杀了他,所以想去蜀国避祸。”
刘知远听了,呵呵一笑道:“赵匡赞父子本身就是中原汉人,赵延寿只是不幸身陷契丹而已,现在听说也已经被契丹关押起来了(被永康王击败,软禁于契丹。),我又怎么忍心加害赵匡赞呢?你回去就让赵匡赞和候益放心大胆的来吧,我保证他们没事。”
赵匡赞的使者高高兴兴的回去了,而刘知远却还是一脸的忧虑,作为一个武将加政客,刘知远上面说的那些话不乏有表演的成分,其实如果有机会别说赵匡赞,就算是赵延寿他都想杀死,但是没实力没条件罢了,所以他只能妥协。
但是刘知远还是派了大将王景崇前往关中一带监视或者说威慑赵匡赞和候益,在临行前刘知远给了王景崇一个密诏:“赵匡赞、侯益的心,都不可知。你们兵到那里,他们已经入朝,就不再过问;如果他们还在观望犹豫,应当随机从事,该杀杀,该灭灭。”
王景崇到了长安,蜀国的军队已经到了秦川一带,但是王景崇的兵比较少,于是就联合赵匡赞的一千多名牙兵一起抗击蜀国大军。
但是王景崇担心赵匡赞的牙兵逃跑,于是就像在他们的脸上刺字,这时候蹦出来一个大将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