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这种说法,和柴荣想的差不多,柴荣也一直觉得五代之所以这么乱,一方面是藩镇割据,另一方面就是他的这些官僚集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起了反作用,大家想一下在沙陀三王朝时期,那一次都是一个王朝刚刚结束,这些官僚们就开始站在城外面等着他们的新主子前来,然后高呼万岁。
欧阳修对此事的官僚集团在这里有一个很经典的评价:“春秋无义战,五代无全臣。”意思就是说,五代十国的时候,臣子们都没有臣节,不能为自己的君主和国家尽忠。
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些当臣子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样,也算是有他们的无奈,但是此时柴荣又把这个话题提出来,并不是为了批评他的这些臣子们,而是郑重的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当时风官僚集团没有信仰,良莠不齐,忠诚度不高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是不解决,他柴荣想要平定四海统一天下的伟大愿望就只能是海市蜃楼,梦中泡影而已。
外治军事,可以挥师征战万里,内修政治就能安民富国,为统一大业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经济支持,所以在政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官僚集团就必须要被好好地整治一下,达到柴荣想要的那种情况。
柴荣对官僚集团进行调整和改革的时候,他不仅仅看到了官僚们的问题,也就是刚刚那些大臣们回答的哪些问题,还有他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问题,柴荣觉得要是皇帝不对这些部下和臣子进行纵容和袒护,那么这些臣子绝对不敢这么放肆造次,归根结底,要是想要好好地整治一下官场的风气,还是需要换地发挥带头作用的。
而为了改变官场风气,从新构造新的官僚集团,搞一个符合柴荣心意的官僚集体,所以他才决定在用人方面做出变革。
所以对于唐朝五代固有的科举取士制度还是一直都推行的,这一点不仅仅是柴荣,在五代的各个时期,虽然一直战乱,但是科举考试却是还是一如既往的举行,中间暂停的的时间并不长,总体上还是很连贯的,和唐朝的差别就是规模小,录取的人数少。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