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干了,可泥团内部的泥,却还是湿润柔软的。
\n
泥团内部被外部的泥包裹着不透风, 变干的速度本来就要比外面慢得多。
\n
而手的温度比自然空气的温度要高,更加加速了泥团外部的水分散发速度,造成了泥团里外两层干湿度严重不一,最外面接触手的一层已经干透了,里面还是半干,甚至是湿润的,但是干湿度不一,就已经把这团泥分成了两部分。
\n
而她之前将那些做好的泥碗放在阳光下暴晒,泥碗丧失水分的速度会更快,泥碗内外两层干湿度不一,分成了干湿两层,外面看起来已经干了,实则内层部分还是半干,残余水分,再被她放到温度更高的火堆中,这种干湿分层的速度瞬间增速无数倍,泥碗便分崩离析,成了乱七八糟的形状。
\n
弄清楚这一点,陆瑶心里一片敞亮,之前是气闷挫败一扫而光,甚至觉得更有动力了。
\n
探索的过程就是这样,遇到问题自然是让人恼怒难受的,但是解决掉迎面而来的问题的那一刻,获得的欢欣快乐也远非平常可比。
\n
陆瑶重新在那几处泥土质量比较好的采样点采了样,上回采了九个点的泥土,但是考虑到火堆大小够不够烧九个碗的问题,陆瑶最后只做了八个碗,这次陆瑶准备在河边做一个专门用来烧碗的大一点的窑,将九个试点的土都做成碗放进去烧。
\n
陆瑶当然也没有做窑的经验,但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窑外面大体长啥样她是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至于里面的结构到底如何,陆瑶不知道,但是窑这种东西嘛,总归不就是为了提高温度收集热量的,功能在那里就行。
\n
陆瑶在河边和泥简单构思了一下,参照自己见过的灶的结构,决定将自己的窑做成一个面包形状,中间掏空,其他几面都封住,只最上面留个小烟囱用来通风供氧。
\n
陆瑶一边和泥一边构思,很快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了一个湿漉漉的小窑。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