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多岁了;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杜太后凭什么认为赵匡胤早死,幼子继位会重蹈柴荣的覆辙呢?黄泉路上无老少,弟弟、儿子比哥哥、父亲先死也有可能,三十五岁时就写下誓书传位给弟弟岂不荒唐?二是如果真有遗诏,杜太后选定了储君,赵匡胤生前为何不公布?及早立储不是更能让天下安定吗?即使是突然死亡,宋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如果他想违背杜太后的命令,最后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那么,他就应该特别照顾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赵普。要么特别重用,要么杀人灭口。他为何两者都不选择,而是因为赵普贪贿,只把他罢相呢?他不怕罢相后赵普随便乱说吗?三是既然杜太后有这个“传约”,赵匡胤去世后,赵普当时为什么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让赵光义名正言顺地坐稳天下?为什么要在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赵光义当皇帝五年后才拿出来。而那时候,赵匡胤的儿子及弟弟先后去世,赵光义正遭遇天下人私议。如果当时就拿出来,这样的私议不就不存在了吗?赵普拿出“金匮之盟”的时候,他在政治斗争中正被政敌卢多逊死死压制,几乎看不到翻身的希望。于是他找到赵光义,说:“其实当年你妈留下过遗嘱,就是要你哥把皇位传给你。我有件东西可以证明这一点。”久旱逢甘霖啊!正苦于没有继承合法性的宋太宗欣喜不已。【太宗肯定知道是假的!若果真有,赵普五年后才说,岂不是找死?】赵普拿出的正是由他自己记载、赵匡胤亲手放在金匮中的杜老太太的遗嘱。当然,这一切都是赵普自己说的。按照赵普的说法,当时有三个人在场:杜老太太、宋太祖赵匡胤、赵普。赵普很有些象现在的遗嘱执行律师。可是前两个人都死了,还不是随便律师怎么说。至于遗嘱,伪造一份很难吗?因此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在遭遇天下人对他的信任危机以后,由他与赵普合伙炮制的。此处有“金匮之盟”与“此地无银三百两”其实是一样的自欺欺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不知道赵普是傻子,还是赵光义是傻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信有“金匮之盟”的人肯定是傻子。那么,赵光义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呢?因为有了“金匮之盟”, 赵光义的皇位是因为杜太后的临终遗嘱才确定下来,所以他勉为其难地接了哥哥的班,?他完全是身不由己, 一如他哥哥在陈桥兵变时一样身不由己。不过别人给你什么你就要什么吗?如果给你一口棺材你也躺进去吗?
所以赵光义你就不要再装了,抢的就是抢的,何况抢皇位一点都不丢人。你哥哥也是抢的,在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